側柏的栽培技術 側柏的栽培注意事項
一、側柏的育苗技術
1.側柏選地、整地與施肥 傾向于選擇地勢平坦,具有良好排水和肥力條件的土壤種植幼苗,同時保證提供良好的灌溉條件,不能選擇低洼或黏度較高類型的土壤,也不能選擇迎風位置種植側柏。

2.需對育苗區域的土壤進行深耕施肥,保證土壤的肥力達到要求。通常可在秋季翻耕土地約25 cm;春季淺翻土壤約 15 cm。在秋季翻耕土壤的過程中,還需配合施加人廄肥 2500~5000 kg/667 m 2 ,此后恢復土壤的平整性 。
3.播前種子催芽處理 在開展播種前,需提高種子發芽的速度,可使用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催芽處理。側柏種子中的空粒較多,因此可先進行水洗,將漂浮在水面上的空粒清除。此后使用0.3%~0.5% 硫酸銅溶液浸泡種子 2 h,可全面消除種子中的病害,最后實施催芽處理。
4.側柏播種 通常可選擇在春季完成側柏的播種工作。但不同區域的氣候存在差異,播種的時間也不盡相同。側柏的生長周期較長,因此為了延長樹苗的生育時間,便可依據種植區域的氣候情況提前播種。
5.側柏苗期管理 種子經過催芽后,通常可在播種后約 10 d 發芽,20 d 左右進入出苗期,此時可進行灌溉。

6.苗木移植 側柏基本上為 2 年出圃,次年春天進行移植。為培養出綠化大苗,還需經過3 次左右的移植處理,這樣便可培養出生長態勢較為理想的大苗,最后完成出圃栽植。
二、側柏的栽植技術
1.挖坑 坑的深度和大小需依據土球的規格決定,坑直徑需大于土球直徑 40~100 cm。如果土球高度為40 cm,則坑的深度需為 80 cm。
2.放置碎石 在坑內放置碎石,主要可過濾水分,從而為植株提供高質量的水源。碎石的厚度保持在10~15 cm 較為理想。
3.回土 選擇肥力較高、酸堿適合的土壤類型種植側柏,不使用混泥土等土質種植,可為植株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。潛山地區在溫度達到10~17℃時更適合種植側柏,通常為每年 3~4月。可使用水平溝的方式完成種植工作,挖掘長寬高分別為 50 cm、40 cm 和 30 cm 的區域,從而攔截蓄水土壤。再在每個穴中放置約 20 粒種子,上面覆蓋厚度約 3 cm 的土壤,可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。在側柏種植期間,需依據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征選擇適合的種植方法,可保證側柏在潛山地區能夠順利生長,獲得理想的種植效果。

4.栽植注意事項
1) 苗木處理 需針對現場的苗木受傷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。如果苗木存在傷口,便需先檢查傷口附近是否存在臟污。如存在,便需將其清除干凈。此后使用刀子等工具將其處理平整,最后將藥劑涂抹在傷口處,植株根部傷口的處理也需使用同樣的方法。在苗木根部處理過程中,可使用生根粉播撒土球。生根粉的用量可依據樹木的規模、成活率等指標確定,通常胸徑約為10 cm 的 樹 木 可 用 2 包 左 右 生 根 粉, 胸 徑 在20 cm 以上的樹木用 4 包左右。
2)土壤消毒 需向坑中均勻撒消毒藥劑。通過藥劑可消滅土壤中的病菌,避免植物的根部在土壤中受到病菌的感染,影響整個植株的生長質量。
3)科學覆土 將準備好的幼苗放置在坑中,保證幼苗直立,并將土壤均勻覆蓋。注意在回土期間,需使用木棍將土壤在土球周圍舂緊,可提高土壤和土球接觸的緊密度,然后實施覆土。覆土的厚度在 5 cm 左右,如果土壤較薄,便會將植株的根部裸露在空氣中;如果厚度過大,也會降低土壤的透氣性,同時植株也更容易受到積水的負面影響。
4)充分補水 栽植過程中需及時灌溉,為樹根補充水分。可在管頭位置捆綁長度約為 1 m的鋼管,保證定根水能夠直接輸送到根部,充分浸透根部。完成澆水工序后,土壤的松散度也會提高,此時需要扶正幼苗,避免幼苗受到損傷。
5)捆綁撐桿 在充分澆水后,土壤的受力能力會明顯降低,此時需借助撐桿將苗木固定,避免其他原因導致植物的根部受到損傷。捆綁需結實,才能到達預期的固定效果。為了避免幼苗受到凍害,可通過裹草繩的方式加強苗木凍害防控能力。

三、側柏的撫育管理
通常可選擇人工方式完成側柏的撫育和管理工作,針對側柏從幼林生長到成林的過程進行科學管理,能夠明顯提高樹木的生長質量和能力。在林場發展的大背景下,主動對植物種植區域的周圍環境進行優化,從而實現生態平衡。
1.水肥管理
在撫育期間,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幼林的具體生長情況,保證在種植初期完成松土和除草等,同時也需做好灌溉等工作,上述過程需持續 3 年左右。在具體操作期間,需選擇含量較高的氮肥作為肥料,保證對苗木的葉綠素進行有效的改善,實現調節的效果,在整體層面提升側柏對水分的吸收效果。
2.撫育間伐
在林場內,撫育間伐可全面推動造林工作的順利實施。側柏人工林區可實施 2 年間伐,這樣可明顯提高林區內生物的多樣性。通過實踐,高于中等強度的撫育更適合提高側柏等植物的多樣化,同時適當間伐也可優化林區的光照條件。這可明顯提高人工造林的質量,維護林區的多樣性。如果發現林區內的植株出現退化情況,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威脅,便需重建側柏。在對側柏完成 2 年間伐后,可明顯看到植物的數量和質量均得到了提高。依據近年來造林工作的經驗,高效的間伐工作能夠提高側柏的多樣化水平,同時也可在間伐期間創造更為理想的光照條件,提高林區內的溫度,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。

四、側柏的病蟲害防治
1.側柏毛蟲
農業防治 提高對林木管理的質量,選擇適合的時機完成樹木的修剪等工序。可在該類害蟲越冬期間將樹皮進行環剝燒毀,也可使用人工方式對大面積的幼蟲進行撲殺。
物理防治 利用害蟲的趨光特征,使用黑光燈誘殺。
生物防治 利用害蟲的天敵,針對發生量
不大的害蟲進行查殺,如寄生蜂等。
化學防治 如果幼蟲較多,需及早采取措施進行防治。可用 25% 滅幼脲 3 號進行均勻噴灑,用量為 23~45 g/667 m 2 ,可實現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。注意應選擇在天氣條件較好、風力不高的條件下噴灑藥劑。
2.側柏葉凋病
針對該類病害的防治手段:一是在秋冬兩季清除病葉,全面清除病原。重點針對過冬的病菌進行全面查殺。二是在 5~8 月,需每半個月噴灑 1∶1∶100 的波爾多液,預防病害。如果發現植株初步感染病害,便需將其進行挖除,避免病害大面積感染。三是如果側柏的密度過高,需進行適當的砍伐,保證林區具有良好的透光性,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。

3.側柏葉枯病
針對該類病害的防治方法:第一,合理修剪枝干,對側柏的生長條件進行優化改進,降低病原感染的概率。第二,適當增加肥料供應,為側柏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。第三,進入子囊孢子的釋放高峰階段,可使用 40% 多菌靈等藥劑進行防治。第四,選擇具有更高抗病力的種子類型,提高種子自身的抵抗能力。
隨著側柏栽培技術的不斷發展,在全面進行側柏栽培過程中,要根據具體栽培地區,有針對性地制定更加完善的栽培管理方案,加強側柏栽培技術應用水平,全面提高側柏栽培技術應用與管理水平,進一步為林業資源建設工作開展提供有效保證。
